“民间文学”属于民间文艺学体系的一部分,钟敬文(1980)在《民间文学概论》中第一次对民间文学作出定义: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基于民众之间口耳相传的流传方式,主要反映的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表达他们的个人情感和民族审美,区别于作家文学,极具独特性。然而,这样一种植根于民众的特殊文化形态,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却面临困境。
一、当代民间文学的困境
现代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和娱乐方式日新月异,加之学校教育的普及,民间文学赖以生存的乡土生活环境和原生文化形态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仅仅依靠民间文学原有的传承、传播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甚至导致其陷入困境。
1. 生存环境
民间文学以传统的民间形式进行展示,通过口头语言系统,由某一特定的集体共同完成创作和流传,是一种活态的文学样式,所以民间文学的普及和兴盛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
由于现代社会的城镇化建设,民间文学已经脱离了原有的乡土生存环境。随着消费主义的兴起和职业多元化趋势的产生,农民的生存方式发生变化,他们在农闲时外出务工谋生,农忙时回家务农,加之农村生产引进了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机器,之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场景已然不多见了,因此,因体力劳动直接产生的劳动歌也失去了其产生、生存的环境。
同时,由于大多数的父母选择外出务农、务工,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爷爷奶奶没有精力、父母没有时间陪伴,这些儿童连最基本的生活可能都无法保证,他们民间歌谣、民间故事的需求更无从谈起了。在城市中,儿童虽然有这方面的需求,但是城市民间文学资源稀少,社会无法将这种资源及时向儿童反馈,这也间接导致了民间文学在城市中的生存弱化。
2. 传播途径
民间文学显著的特性之一是口头性,口头传播也是民间文学最重要、最原始的传播途径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劳动人民只能使用口头语言传播自己的作品。教育家李树认为传统文化传播“目前的情况是,故事性不强,不能够从感情上打动小读者,很难,至少在基础教育中效果不是太好”(李西建,1998)。
高校教育也是当今民间文学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民间文学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属于民俗学(民间文学)门类,现在仅见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的民间文学方向,在本科课程的体系设置中,“民间文学”仅作为选修课。大环境的变动和消费主义、市场化、商业化的兴起使一些民间文学工作者、研究者纷纷转到当下热门、赚钱快的专业。虽然目前仍有一部分高校开设“民间文学”专业方向,但理论体系不够完善,获取理论的途径也十分有限,没有研究的创新点,也就无法推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只是原地踏步,难有突破。毕业后,因缺乏实践经验,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犯错误,导致阻碍了民间文学的发掘、研究(齐向星,2011)。
3. 传承方式
以云南省红河县哈尼族的民间文学为例,哈尼族民间文学现有的传承人年事已高,甚至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现象,当地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承继“莫批”(祭司)的职位(杨芳,2021)。许多年轻人为了追求更富裕的现代生活,无心继续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及语言,当地对哈尼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价值认识不足,导致年轻人传承意识淡薄和传承人的断层。
“随着哈尼族传统文化教育形式的解构,哈尼族家庭教育、家族教育和社会教育对青年一代的文化影响越来越小。”(李凯冬,2014)由于学校教育的普及、传统大家族中小家庭的独立,绝大多数的家族、家庭的传承方式已经不复存在。学校的传统文化传承教育也不足,使得哈尼族传统文化及其民间文学传承受到一定限制。
这些困境导致民间文学原有的生存、传播和传承方式难以为继,更需要民间文学与时俱进,抓住时代的新机遇。
二、信息化时代的新机遇
何谓“信息化”?经济学家吴敬琏(2008)认为:“信息通信技术渗透到人类生产、交换、社会交往的所有层面、所有领域的过程。”王旭东(2008)认为信息化是:“培育并发展以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以信息能的传递为纽带、以社会财富创造者具备智能信息处理能力为标志的新形成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进而导致人类社会诸方面向更高阶段智能化变迁的一种历史过程。”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现代信息化已经延伸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创造出了许多新的经济活动和新的意识形态,带来了生活方式的革新,也培育出了许多满足人们需要、符合新的技术手段和生活方式的娱乐活动、教育体系(万桂红,2012)。
信息化时代最为明显的功用在于拓展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文化语境与文学精神不可避免地随之发生改变,这无疑也为民间文学带来了新的机遇。
1. 信息化为民间文学提供了更宽广、快捷的传播途径
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60亿,占网民整体的46.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这些网民构成了新的民众生态,信息化时代深刻地改变了大部分国民的生活娱乐模式,也改变了民间文学原有的“口传心授”和“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出现了多元化的新方式、新形态,使民间文学得到了更立体的传播。各种新方式、新形态一旦通过微博、微信、网络视频等现代化的载体进行传播,就会立刻以惊人的速度被广大民众接受和流传,流传的时间缩短,范围却愈大(冯秀英,2013)。
2. 为民间文学提供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视野
以前,民间文学的目光仅仅停留在过去,却忽视了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时代性,在信息化时代,民间文学更应该利用这些新手段拓展研究视野,采用先进的、科学的现代化新方法进行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创作、挖掘、整理和研究。
三、当代重构的途径
1. 新媒体与民间文学
1.1网络段子
通常意义上,网络文学通常有三种形态:传统文学作品的网络化、创作传播于网络的原创作品、利用多媒体技术和手段产生的文学作品。新时期网络文学和民间文学的相互融合,创新性地催生了网络民间文学。
网络段子是网络民间文学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主要存在于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微博等网民经常使用的手机社交软件中。网络段子通常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网络段子主要讲述某一个或某几个神话、民间传说或民间故事等,通常对民间文学内容进行一定的现代化改编,具有科普性质。如,微博用户“古风卿”(2020)发布的微博“30个你应该了解的上古神话传说,你知道几个?”就是对盘古开天、火正祝融、仓颉造字等30个中国上古神话传说的简单描述。另一种是动态网络段子,通常是将民间文学作品做成简短的视频,并辅以字幕和配音。如,微博用户“国漫频道”经常会发布由传统的民间文学制作成的动态段子,这种动态段子多是讲述稍显复杂的神话传说等,往往会将核心母题提炼重点呈现。
1.2游戏中的民间文学
当下比较火的游戏“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其中也包含大量的民间文学元素。以游戏“和平精英”为例,2020年春节期间,游戏运营方发布了“驱年兽”的新玩法,其取材于我国古代关于“年”的传说;在版本1.11.13中,则更新了“四圣降临”的新玩法,即在游戏界面中的四个方位分别对应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神兽,这些元素也取材于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国的传统神话传说体系认为,白虎是战神、杀伐之神,是不可战胜的,是一种“凶神”的形象;另一方面,白虎又具有驱灾辟邪、惩恶扬善、祈求丰收、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被视作“善神”,我国许多地区和民族中也不乏对“虎”的崇拜。朱雀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祥瑞动物,是“四灵”之一。玄武则来源于鲧的传说,相传夏禹的父亲叫“鲧”,是有崇部落的首领,字玄冥(也作玄武),经历九年也未能平息中原泛滥的洪水,后葬身于羽山,是一个悲剧性的治水英雄。
这类游戏多以中国传统民间文学中的人物和神作为游戏元素,以某个神话、传说故事作为游戏背景,将传统文化与游戏完美融合,由于这类游戏的接受者除了成人,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未成年人,其受众范围较广,以游戏作为传播途径成为传播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手段。
1.3影视中的民间文学
当下,许多编剧基于传说、神话、民间故事进行影视化创作。这些作品通常借用了民间文学的文本内容,融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弘扬了正能量。去除商业化因素,这类影视作品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民间文学的吸引力,激发了创作者的创作活力,使民间文艺越来越受到欢迎。
如叙事长诗《阿诗玛》,原本运用口传诗体语言,讲述或演唱阿诗玛的故事,反映了彝族撒尼支系“断得弯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堪称同类作品的典范和代表,在民间广为流传。1964年,《阿诗玛》被改编成电影,受到民众极大的喜爱,优酷视频评分7.9分,页面显示175条热评;腾讯视频评分8.4分,135.7万次播放,页面显示355热评;爱奇艺评分8.1分,页面119热评;乐视网评分7.8分,101.3万次播放。
《阿诗玛》电影的创作无疑是对民间文学文本的动态传承与重构,在原有的情感表达基础上,又赋予影片反抗压迫的时代性主题,“阿诗玛”也成了石林地区一块鲜活的“招牌”,直至今日,在石林的社会经济发展中,“阿诗玛”仍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2. 舞台展演与民间文学
舞台展演也是现今非常重要的民间文学传播和传承方式,虽然舞台展演的时间空间具有局限性,无法百分百还原“原生态”,但也足以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民间文学。
舞台展演相对于新媒体的重构形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可以将民间文学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完整、鲜活地呈现,民众可以置身其中感受民间文学的独特魅力,也可以扩大受众面,更好地进行传播推广。
《丽水金沙》是21世纪以来最早成功的民间文学舞台展演作品,它通过诗画舞蹈的方式,呈现了丽江山水特有的滇西北高原民族文化气象和古纳西王国的文化宝藏,通过选取丽江各个民族最典型的文化意象,展示了丽江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王齐虎,2014)。2017年,“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在上海启动,淮剧《神话中国之洪荒时代》、木偶剧《创世——补天》、越剧《素女与魃》、京剧《补天》、昆曲《神农尝草》,以及越剧《鲧复生禹》《少年伏羲》等一批神话戏曲作品相继出现(曹凌燕,2019)。在视觉消费与体验时代,“舞台展演”这一形式成为无论是汉族地区还是少数民族地区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推动传统资源重构的有效途径。
从前文的举例来看,当代民间文学的重构途径多样,其都立足于传统民间文学的叙事,但具体表现形式、传播形态又体现出信息化时代的公共性、即时性、区域性、交互性、生成性的新特征。信息化背景下的民间文学当代重构,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民间文学叙事的面貌,加入了现代网民的知识、情感和价值(张多,2021)。
四、民间文学当代重构的意义与价值
1. 政治层面
民间文学的重构,首先需要对民族传统民间文学的挖掘和深入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各民族的人民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到本民族的文化,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同时也可以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大潮中,民间文学的当代性重构对内促进民族地区人民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建构;对外不断输出独特的中国精神文化和优质的多民族文化资源,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认知度和影响力。
2. 经济层面
民间文学的重构,也是将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资本的一种有效途径。首先,大多影视化和舞台化的民间文学重构都具有商业性质,以“传统文化”为卖点可以吸引更多的民众观赏,实现文学资源的资本化。其次,民间文学的重构也体现在民族节日上,如,傣族的花街节已经成为云南新平的支柱产业,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3. 文化层面
民间文学的重构并不只是将传统文化通过现代化手段进行传播那样简单,而是要通过重构不断融入时代元素和对现代性的反思,丰富民间文学的文化内涵。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民间文学发展迅速,人们逐渐改变过去“知识精英文学话语”的“一元性”文学之理解。同时也要逐渐改变单一视角对文学本质的解析,实现文学的“多元共生”性(毛巧晖,2018)。这也有利于民间文艺学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对民间文学的重构也要融入爱党、爱国的思想感情,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目前,学术界诸多学者对民间文学当代重构的研究已经有所重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影响越来越深刻,期待学者们能够为民间文学研究输入新鲜血液,提供更多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版权所有:编程辅导网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QQ:821613408 微信:horysk8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从网络整理而来,只供参考!如有版权问题可联系本站删除。